close

  文/圖 羊城晚報記者 黃漢城汽車貸款 張林
  在粵汽車借款西山區裡頭,有這樣一群孩子。
  他們的父母或者雙亡,或者結婚失蹤,或者長期外出打工,在缺乏物資與精神關懷的情況下,他們孤獨地走在艱難的求學路上。
  今年4月份起,廣東公益恤孤助學促進會(簡稱恤孤會)聯合羊城晚報等單位共同發起了“鄉村蛻變計劃”,改造茂名信宜市思賀鎮十幾所學校,為當地帶來數千套嶄新的課桌椅以及電扇、電燈等物資,併租屋網為每一所學校建立起圖書館和電腦室。
  日前,這些學校已進入驗收階段。在羊城晚報記者跟隨恤孤會的志願者走訪信宜過程中,同餐飲設備時記錄下了這些孤貧學生的命運故事。
  稍早前,羊城晚報報業集團與恤孤會還簽訂了2013年度“資助和關愛孤貧學生的合作協議”,根據協議,恤孤會將對廉江市兩千餘名孤貧學生進行資助,每人發放補貼3000元。恤孤會會長王頌湯稱,此次資助規模,堪稱該會史上最大。
  想考清華大學:看世界,找媽媽
  歐惠玲,女,14歲。父親亡,母親失蹤。大垌小學四年級。
  從信宜市區出發,驅車顛簸兩個多小時後,來到山腳下的思賀鎮白屋村。往山上爬20分鐘,在半山腰處,一座孤零零的黃色磚瓦房映入眼帘。庭院雜草叢生,側屋的門扉失修倒地。
  這是14歲的歐惠玲的家。村民說,這個位置若發生意外,叫天不靈叫地不應,但歐惠玲在這裡獨自生活了近兩年(見圖一)。
  2007年,父親因病去世後,還未成年的哥哥外出打工,留下她與母親在家。平時她倆並不怎麼聊天,歐惠玲說,她聽不懂母親說的話,甚至不知道她是哪個省份的人。
  與她為伴的,是一臺叫不出牌子的彩色電視臺,雖然只能收到一個頻道,但裡邊有她最喜歡的節目《外來媳婦本地郎》,“一家人吵吵鬧鬧,很是溫暖”。
  不久,母親也棄她而去,從此杳無音訊。年幼的歐惠玲記得,那是一個帶有寒意的春天,她像往常一樣放學歸來,等至深夜母親還沒回來。夜裡,一個人躺在床上,老鼠上躥下跳吱吱亂叫,嚇得她不敢睡。隔天一早,“叫親戚幫忙他們沒有應承”後,她開始一個人尋找,村裡上下遍尋三天,仍不見蹤影,才不得不確認,“媽媽走了”。
  那一年,她才11歲,讀小學一年級。
  孤苦無依的她從此一個人生活。哥哥每隔幾個月寄來幾百塊,加上低保,歐惠玲過著有一頓沒一頓的日子。
  白天,她要走上半小時的路來到大垌小學上課,這或許是她最願意待的地方。在班裡,她年紀最大,個子比同學都高,老師讓她擔任班長。因為紀律管得好,同學們都叫她“小辣椒”。
  到了夜裡,歐惠玲從來不下山到別人家串門,“山路太陰暗,我怕”。這時,她會待在家裡這個“獨立小王國”,打開一盞燈,將從同學處“搜刮”來的書看一遍。伊索寓言、一千零一夜等她都看過。
  熱愛讀書的她成績很好,在班裡名列前茅,時不時還考第一名。她相信老師說的一句話:有知識才能走遍天下。
  當被問到長大後想乾什麼時?歐惠玲吞吐半天,最後很堅定說道:“我想考清華大學。”她不好意思地吐了吐舌頭並笑著說:“讀大學,就能到外面看看世界,還能去找找媽媽了。”
  剝一萬根竹條:掙三百,交學費
  梁宇龍,男,14歲。父親亡,母親外出務工。思賀中學初一。
  18日晚7時,正是晚餐時候。走進梁宇龍的家時,一家人正在吃飯。桌上除了一鍋粥,只有一盤看不出品種的素菜。邊上的竈頭坑還在冒煙,露出幾截熄滅的柴火,地面被熏得黝黑。
  這是一間茅草房,很矮,挺直脊梁走就有可能撞上橫梁。梁宇龍的奶奶說,孩子的父親、爺爺都在很年輕的時候患肝癌去世,家裡一貧如洗。
  梁宇龍是個內向的孩子,今年讀初一。沒聊上幾句,他就拿出一張小凳子坐在燈下,戴上手套,拿起鐮刀,從腳下的一堆細長竹條中撿出一條,三下五除二剝下了最外層的綠色竹皮,手法十分嫻熟(見圖二)。
  這些韌性極好的竹皮可以賣給甘蔗廠作捆綁用。剝一萬條,意味著梁宇龍可以給家裡創收300元。“我已經不記得什麼時候開始乾這活了,每年暑假乾的最多”,梁宇龍一邊揮舞著鐮刀一邊平淡地說。
  自從上了初中,每學期的花費更高了,梁宇龍將賬目都記在心裡:住宿費每學期1500塊,餐費每個月200塊錢,學雜費不等。數字的增加讓梁宇龍幹得更勤。
  2010年,颱風凡亞比肆虐粵西時,信宜洪澇嚴重,房屋倒塌不少。“那天我在屋裡,聽到瓦片啪啪往下掉”。回憶起當年的災難,他還心有餘悸,來不及搶救東西,他穿著短褲就衝出門外了。屋外狂風暴雨,他站在雨中瑟瑟發抖,那個時候,他特別想念外出務工的媽媽。
  在梁宇龍6歲時,他媽媽去東莞打工,一個月1000來塊工資,兩三年回家一次。在他家所謂的客廳里,電視機柜上放著一臺紅色的電話機,被當做寶貝似的裝在鐵盒裡,這是梁宇龍與媽媽聯繫的唯一工具。
  有一次學校佈置“我的××”半命題作文,這道原本再平常不過的題目,卻將他徹底難住了。對於他來說,去世的父親是個遙遠的存在;母親,則像熟悉的陌生人。最終,不知道媽媽喜歡吃什麼、玩什麼、看什麼節目的梁宇龍,選擇了寫“我的老師”。
  父母艾滋去世:姐妹倆,命運憂
  梁海蘭,女,12歲。父母親雙亡。高田小學4年級。
  思賀鎮高田村一處山坡上,12歲的梁海蘭和8歲的妹妹梁玉珍在屋外玩耍。見到有人來訪,她將客人引進屋內。十幾米的距離,她摔了兩跤。
  因為右腿殘疾,腳後跟無法著地,梁海蘭走路一瘸一拐,經常跌倒。所以她從不把門鑰匙放在褲兜里,而是找來一條繩子,系住,掛在脖子上。
  家中幾乎找不到像樣的電器。18歲的大姐外出打工前,在牆上貼上許嵩、孫儷的照片,這是家裡唯一的裝飾。
  屋裡見不到大人。“她媽媽2008年得艾滋病死了,爸爸晚一年,也是這個病。”隨後趕來的海蘭叔叔說。他2010年從打工的城市回到村裡務農,對於兄嫂如何得病,他表示並不知情,“可能跟‘粉仔’有接觸吧,有一回我到這裡來,見到地上散落著針頭和針筒。”
  觸及往事,或許是當初年幼沒有太多感受,海蘭沒有露出明顯傷感。“我媽媽就在裡邊走的”,她主動接過話頭,指著一間裡屋說。
  與歐惠玲相比,海蘭幸運一點的是,她還有一個8歲的讀二年級的妹妹梁玉珍(見圖三)。兩姐妹形影不離,感情十分好。這讓海蘭的上學路,不至於那麼孤單。
  梁玉珍十分活潑,短頭髮,水靈靈的眼睛仿佛會說話。在她口袋里藏有一張小紙片,上邊寫有兩個號碼——大姐和叔叔的手機號。小紙片疊得整整齊齊,走到哪兒都會放在身上。
  玉珍說:“想大姐了,就會看看照片。”她翻開家裡那本殘破得快要散架的影集,迅速找到大姐梁海珍的照片。
  照片上,梁海珍跟一群同齡人站在一起。今年4月,梁海珍到東莞一家電子廠打工,一個月有千把塊錢,但根本不足以撐起這個家,也無法照料兩個妹妹。
  兩個小姐妹很喜歡上學,每逢寒暑假,她們都會在掛歷上把開學的日子圈出來,時不時還會站在屋外平臺,眺望山下的學校有啥動靜。
  但當著玉珍的面,叔叔嘆了一口氣,“身體健康沒病就很好了,打算讓她讀到初中就不讓她讀了”。聽到這兒,海蘭扭過頭,沉默了。
  輟學學生受助後應立即復學
  據介紹,受資助的孤貧學生,應同時符合以下三個條件:1、申請學生所生活的家庭符合當地低保標準;2、沒有得到非政府組織或個人長期資助;3、在學的學前班、小學和初中、高中學生,或因貧輟學但承諾接受資助後立即復學的。
  王頌湯表示,隨著社會與家庭的變遷,各地會陸續出現新的符合資助條件的學生。為適應新情況,訪貧助學活動將不斷調整。近期在信宜思賀鎮便新增了20個資助名額。上文提到的梁宇龍,將有望得到資助。
  (黃漢城 張林)
  黃漢城、張林  (原標題:一個人的上學路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u47muyctq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